辽宁各地推出年节特色活动,打造农旅融合新场

铁岭 更新于:2025-01-20 13:49
  • 观实析理

    1月14日,有着百年历史的沈阳祝家大集年货节热闹开场,慕名而来的游客与当地人一起赏年俗、办年货、品年味。记者 杨靖岫 摄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依托天然玄武岩柱峭壁,打造特有地质地貌的冰川胜境。许多游人用手机、相机定格美好瞬间。 记者 王卢莎 摄

    引子

    新春愈近,年味愈浓。赶大集、观冬捕、闹花灯……在全省农村广袤的黑土地上,烟火气升腾,幸福味浓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民俗,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纷纷背起行囊开启一场乡村撒欢儿之旅,深度体验原汁原味的东北风情。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全省各地适时推出乡村游线路、打造乡村游场景,以农旅融合串联具有时令特点和年节氛围的特色活动,吸引游客赏乡村美景、品东北年味。

    观冬捕、逛大集——

    尽享乡村“丰景”

    冬日捕鱼、冰上火锅……1月14日,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大青渔乐项目“铁凿破冰”,邀游客开启冰上生态之旅,尽享乡村“丰景”。

    在大青水库,十余名游客跟着当地捕鱼工人一同忙碌着,穿杆、拉线、下网,在专业设备的辅助下,百米长的渔网很快被铺进冰下的水里。“起网!”随着捕鱼工人的一声高喊,巨大的渔网被大家齐力拉出,一条条鲜活的鱼儿在网上跳跃,游客们高兴地抱起鱼儿在冰面上展示。

    冬捕结束,一拨来自沈阳的游客钻进了冰面上的蓝色帐篷里,围坐在早已热气腾腾的铜火锅周围,品尝着来自水库的新鲜鱼片、鱼丸和螃蟹等生态美食,感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独特魅力。“吃着热乎乎的火锅,驱散了一身寒气,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游客张晴晴笑着说。

    冬捕辞旧岁,鱼肥迎新年。冬捕是东北民间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我省各地举办丰富的活动,请游客下渔网、品鱼宴、逛鱼市,沉浸式体验冬捕的快乐。

    “丰收啦,今年的鱼真不少!”冬捕季以来,法库财湖水库鱼市就逐渐热闹起来,每天一早便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活蹦乱跳的鲤鱼、白鲢、花鲢惹人爱,火爆的场面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沈阳市民史先生拿着一条大鲤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回家就把鱼炖上,和家人一起尝尝鲜儿!”

    吸引游客的“丰景”不止于冬捕。全省各地丰富多彩的欢乐场景、形式多样的喜庆活动、仔细周到的暖心服务,让游客在热腾腾的烟火气、喜洋洋的年味里,团圆贺新春、欢喜过大年。

    遍布全省乡村的大集也成为大家追逐的目标。位于沈北新区的蒲河大集,每逢阳历“2、5、8”日为开集日。1月15日,蒲河大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极具东北特色的冰糖葫芦、冻秋梨、黏豆包等地方美食,以及猪肉、活鸡、活鱼、大鹅等鲜活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逛吃”。

    “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东北美食,也能欣赏到皮影戏、东北大鼓书、杂技等非遗表演,还能参与到写春联、套圈、投壶、摸高等活动中,真是爱上东北了,真想留下来过个东北年!”厦门游客陈先生对逛集体验赞不绝口。

    看民俗、赏非遗——

    融入独家“场景”

    “玄武湖冰雪大世界就是借助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依天然岩柱峭壁引入冰雪元素,打造宽甸特有的地质地貌冰川胜境。”顺着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沈伟指引,山间潺潺流水灵动鲜活,与冰川凝固的壮丽雄伟相映成趣。1月12日,2025边城宽甸冰雪民俗游暨玄武湖冰雪大世界启幕,许多游人在这里用手机、相机定格美好瞬间。

    与这如梦似幻的冰川仙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冰雪游乐场里的欢声笑语。“只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滑过那种简易的木头爬犁,家里烧火的炉钩子都不知道滑丢了几个,被老人撵着揍。”回忆起童年在农村玩冰的趣事,韩景福记忆犹新,“现在真是条件好了,冰爬犁都是用金属做的,坐着舒服、滑着得劲儿。”

    让游客在体验冰雪快乐的同时,感受民俗风情。同在丹东,宽甸民俗街融合了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商业气氛,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每周五、周六,民俗街定期安排民俗、民族文化表演。”宽甸民俗街负责人王圣军介绍:“不仅有满族、朝鲜族歌舞,还不定期安排皮影戏等非遗表演,还有石画、满族剪纸等民俗技艺体验。”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乡村游线路、场景的设计上,全省各地多采取旅游、文化、体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将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融入各类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旅行游乐需求,推介文旅项目。如“特色文化体育旅游”“历史文化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度假休闲”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市场活力。

    这个寒假,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冬季游玩体验,铁岭大青渔乐推出以新能源和太阳能发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探索新能源与绿色生态的秘密。

    沈阳市冬季游活动推出8个主题22个乡村旅游场景,邀游客赏雪景、拍美照、滑场雪、泡温泉、住民宿、看冬捕……到欢腾热闹的乡村撒个欢儿。“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期间,我们还将举办‘游购乡村过大年’等活动,请游客领略地道热情的东北民俗。”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杨芳说。

    雪地村超、雪战到底!1月9日,第二届雪地足球村超联赛暨沈北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稻梦小镇启动,这是集“赛、演、展、旅” 于一体的文体旅赛事IP,不仅有激烈的比赛,还包括蒙古族马术、锡伯族贝伦舞蹈、朝鲜族舞蹈表演等。60岁的“立新村村民辣白菜队”队员白万道对记者说,“我们不仅要通过比赛结交朋友,也要向游客宣传家乡特产。”

    突出特色、注重体验——

    展开魅力“图景”

    “由于去年夏季雨水过多,我们没有及时补充水库里面的鱼苗、蟹苗,导致水库内物产品类并没有达到预期。今年,我们将专业人士开发更多、更新的文旅场景,让游客可以在这里参与更丰富的冬钓赛事、体验更有趣的冬捕活动。”尽管今冬大青渔乐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冰雪体验,但是大青渔乐项目负责人杨祖民依旧有些许遗憾。

    如何让乡村游火起来、火出圈?不仅企业家在思考,这个话题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描绘乡村游图景。大家建议:加速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融合发展,以品牌打造、科技赋能,避免同质化,做好“链”文章。

    “加强规划设计和品牌打造,避免同质化。”沈阳市政协委员齐蕴荣建议:按照发展全域全季旅游的要求,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特色进行文化创意设计,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还要健全与完善乡村旅游行业标准,通过开展星级乡村旅游区评定等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孙建华同样关注同质化问题,他说:“坐爬犁、凿冰捕鱼等旅游产品具有乡村冰雪文化韵味,但是缺乏文化内涵深刻的冰雪旅游产品,将导致乡村冰雪旅游产品简单粗犷、千篇一律。比如,天桥沟滑雪旅游度假地抗联红色文化极其丰富,可以把红色文化植入冰雪旅游产品中,通过还原抗联故事场景,形成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特色IP。”

    针对“缺乏运用数字技术的旅游产品”的问题,以乡村旅游为研究方向的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侯月洁建议:通过“互联网冰雪”模式,运用VR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乡村冰雪旅游产品。

    沈阳市政协委员刘鑫强调了科技的力量。刘鑫建议:通过“全沉浸、低延时、强交互”的未来生活体验空间,实现更多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项目。比如稻梦空间等景区,要打造夜探、夜宿等沉浸式乡村文旅,开发农业体验经济;打造“星空营地”与“萤火虫夜探”模式沉浸式项目,使游客享受到全景式、环绕式、立体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逐渐开发星空观测、洞穴探险、夜间定向越野等夜探“生长点”。

    (辽宁日报记者 陶 阳 王卢莎 王晓波)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