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举行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

铁岭 更新于:2025-04-29 17:58
  • 煦明日志

    【铁岭民生新闻】

    (辽宁区域经济/常诗谣·文/杨也迅·图片报道)4月28日,“2025年铁岭市重点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举行。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别发布民生实事有关情况,并记者提问。



    市政府秘书长袁振友:2024年成果丰硕,2025年再推6类18项重点民生工程


    铁岭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跨部门跨县区协作、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突出民生为本,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4年,铁岭市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78.6%,兑现了年初政府的承诺。就业保障成效显著,全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帮扶2.3万名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就业率超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同比提高2.8%。

    养老助残服务提质扩面,超额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1350户,建成10个示范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338例,创新构建的“三位一体”救助机制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教育医疗实现突破发展,中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实施50所幼儿园及12所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完成19所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优化整合,开原里仁学校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铁岭技师学院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调整优化140家村级卫生室,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升级,5个县(市)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市中医医院、市妇婴医院改扩建项目正式投用,新市中心医院全面开诊运营。8个专科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门诊待遇保障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2025年,市政府本着“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宗旨,自去年9月开始,市政府办公室启动2025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工作。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通过铁岭日报、铁岭广播电视台、铁岭发布、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发布了征集2025年度民生实事意见和建议的通告;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建议。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上报民生实事备选项目34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建议108条。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论证,优中选优最终确定铁岭市2025年拟实施重点民生实事,其中涵盖6类18项:


    在突出就业优先政策方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以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0%,有就业意愿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跟踪回访率、提供服务率达到100%。


    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建强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上年度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42.5%和48%;落实国家和省下达的调待政策,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提高工伤人员定期待遇;提高生育门诊保障水平,将参保人员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费用纳入基本医保门诊保障范围,职工最高支付限额2000元,居民最高支付限额1500元。


    在实施普惠优质教育方面,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改善30所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薄弱中小学办学条件,维修改造薄弱中小学15所。


    在强化健康养老救助方面,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为特困、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温馨、便捷、安全的居家养老环境,提高居家养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对符合条件的014岁各类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救助,同时对上述儿童中07岁且家庭困难的给予生活补助,实现“应救尽救”。


    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安装健身器材设施80套;改造凡河新区排水防涝客水明渠5.6公里,排涝泵站及配套电气设备5座;实施老旧电梯更新项目10个,更新改造老旧电梯46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全市公共场所健康支持水平和临床用血保障能力,在公共场所建设健康小屋30个,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及急救药包,新建爱心献血屋1座;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主城区新建955处前端感知设备、多维感知智能综合应用系统,全面提升服务民生、救助群众、城市管理等能力水平。


    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方面,建设“五好两宜”和美乡村8个,实施美丽家园项目1个;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和“送戏下乡”专业文艺院团公益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惠民演出140场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400公里。


    市教育局局长李卓见:实施“双改善”工程助力优育优教


    今年,市教育局聚焦“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薄弱中小学办学条件”两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2025年,市教育局将两项重点任务纳入年度工作台账。一是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计划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重点解决学位紧张、设施陈旧等问题;改善30所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通过提升硬件设施、优化师资配置,让更多适龄儿童享受“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二是改善薄弱中小学办学条件,计划维修改造15所薄弱中小学,聚焦农村学校、城乡接合部学校,重点解决校舍安全、教学设备老化、功能教室不足等问题。


    为确保民生工程早启动、早见效,市教育局聚焦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实施。3月初,市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将民生工程项目纳入县(市)区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体系,明确“县级政府主责、教育系统牵头、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台账,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各县(市)区对照“学校规模达标、设施设备短缺、师资配置薄弱”等标准,对辖区内薄弱学校进行拉网式排查,初步遴选出40所亟待改善的幼儿园,5所薄弱中小学。

    4月上旬,市教育局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各县(市)区遴选的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截至目前,已完成对部分学校、幼儿园的现场勘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实时跟踪工程进展,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


    市民政局局长冯姝:提标加适老化改造双管齐下护航困难群体


    今年,民政部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被列入2025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方面,按照市政府困难群众提标工作部署,从2025年7月1日起,将继续提高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保障标准。


    此次提标工作将分为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5月底前,市民政局将联合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完成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幅度测算工作;第二阶段6月底前,报请市政府审定通过,并下发提标工作通知;第三阶段7月底前,督导各县(市)区按新标准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保障金。


    在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方面,今年,市民政局将继续对1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重点围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际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按照户均2000元的标准,从坡道改造、无障碍设施配备、老年用品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老人需求,实行“一户一案、一人一策”,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上门实施改造。


    今年适老化改造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4月底前,完成改造对象的申请、审核、确定及老年人能力评估;第二阶段6月底前,完成施工方招标以及“一户一案”设计工作;第三阶段10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具体申请条件为:申请适老化改造的特殊困难老年人须为铁岭市户籍,长期生活在铁岭,户籍地址与现有固定住房地址一致或位于同一县(市)区,拥有所改造房屋的产权或长期居住权,且该房屋近期没有纳入动迁规划,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60-79周岁残疾老年人;60-79周岁经评估为完全失能、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老年人。在城乡低保对象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60-79周岁的残疾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留守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60—79周岁经评估为完全失能、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老年人。2021年以来已接受“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老年人家庭以及2023、2024年已经接受过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不再重复改造。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仲崇艳:高位推动精准施策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83人,同比增加14.4%,其他各项重点指标顺利实现“开门红”,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坚持高位推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找准人社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将2025年作为“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年”,围绕“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这条主线,制定《铁岭市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铁岭市“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方案》和《铁岭市人力资源助力工业强市若干措施》3个文件,并提前谋划、及早部署就业领域22项重点工作任务,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以上。


    保障企业用工,着力稳定市场主体。升级实施“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4.0版),配套20项子行动贯穿全年,建立“一园区一专班”“一企业一专员”工作机制,精准摸排企业需求,共征集149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2578人。创新“嵌入式”就业服务,借力农村大集、元宵灯会等场景,在商圈、社区、火车站等客流密集区举办“逛在铁岭·职等你来”等招聘活动,推动就业服务从“等客上门”向“场景引流”转型。一季度已举办招聘会123场、直播带岗活动182场,提供岗位4.7万个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缺口4973个,兑现政策红利1536万元。全年计划帮助各类经营主体解决用工缺口1.8万个,释放惠企政策红利6000万元。


    稳定重点群体,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坚持“就业+人才”工作理念,提早开展“10送”进校园,实施“振兴有你·就有未来”高校毕业生留铁来铁就业促进行动,一季度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324个次。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力度,及时提供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就业援助等专门服务,一季度帮扶3960名城镇失业人员、96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年计划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00人以上。


    持续提技赋能,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入推进“技能铁岭行动”,一季度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49个,调整补贴性培训工种91个,对养老、家政、照护、康养等领域补贴标准提高10%。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年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特色开展“学院+社区(村)”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铁岭技师学院社会化培训职能作用,与社区(村)进行联合,一季度面向重点群体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技能培训48期、1763人,全年计划实现全市100家社区(村)培训全覆盖。


    坚持“大数据+铁脚板”,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推广“舒心就业”服务模式,在去年已建成423个指导服务站点的基础上,今年力争达到500个。持续夯实站点应用功能,推广应用省级就业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依托“舒心就业”站点开展“就业访民情”活动,建立实名制数据库,有针对性举办“小而美”的社区专场招聘会111场,宣传就业政策2.3万人次,将岗位送到求职者身边,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米”。


    见习编辑 王欣

    责任编辑 李仁杰

    责任编辑 宋茜

    责任校对 杨芳

    审核总编 傅强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